Click to see larger pictures. Click "Home" or "Older Posts" at bottom to see more posts.
點擊看較大圖片, 點擊CTRL(+)看較大字體.

March 31, 2010

范淵達在中國推動自然分娩

世界日報2010年3月28日
記者陳運璞專訪March 28, 2010 12:00 AM
范淵達醫師為中國婦幼健康奉獻心力。 記者陳運璞/攝影slideshow 美國婦產科學院一位華裔院士,十年來在中國各地推動婦幼保健,看到中國「剖宮」(剖腹產)率超高的不合理的現象,擔憂中國產婦和新生兒的發病率與死亡率都會增加,因此不斷提出建言。他的努力終於獲得中國衛生部的回應,今年2月召開了中國婦幼專家委員會,決定將「促進自然分娩,保障母子安康」作為示範項目計畫。這位院士是舊金山著名的婦產科醫師范淵達。

記者問:您平日在舊金山行醫,怎麼會到中國去推動自然分娩?

范淵達答:因為北京市海淀區婦幼保健院託人在美國找能說華語的婦產科專家,剛巧就找到我。

從2000年起,我每年一個星期到海淀區婦幼保健院講學、示範手術、接生操作。2009年又應聘為寶雞市婦幼保健院的客座教授,我很樂意將國際最先進的產科理念和模式傳授給國內同行。這些年來,我看到中國剖宮率在大部分城市高達60%,少數城市超過80%,某些醫院高達90%,個別醫院甚至高到100%。相形之下,全球已開發國家的剖宮產率平均只有15%。中國的剖宮產率高於世界平均比率四倍以上,絕非中國婦幼之福,因此我才要大力推動自然分娩。

不求名利不求官

問:中國剖宮產特別高的原因是什麼?

答:原因相當多。多數產婦都是初產,她們也不需要考慮剖宮產對下一胎的影響。家庭對獨生子女特別重視,使產科和助產成為高風險職業。衛生機構助產人員不足,對剖宮產危險性缺乏認識,關鍵助產技術推廣不夠,以及追求經濟效益的取向。另一方面,擇日分娩和孕婦過度進補造成胎兒過大也是剖宮產增加的原因。

在世界衛生組織和中國醫療機構的抽樣調查中,發現「產婦要求」因素占了35%。這是中國獨有的、而且是非醫學因素。目前中國農村孕產婦剖宮產可以得到的補助是自然分娩的三倍。因此我建議對農村孕產婦自然分娩和剖宮產的補助應該均等,或甚至對自然分娩提供更多補助,這些作法都會帶動良性反應。剖宮產率降低後,醫護人員可以有更多時間與精力,提供產婦與新生兒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,還可以安排進修或休假。

問:在中國推廣自然分娩有些什麼特殊的經驗和心得?

答:我記得有一次從北京到寶雞,晚上11時先搭機到咸陽,再搭了三個小時的車在秦嶺上上下下。到了寶雞婦幼保健院只休息三個小時,清晨6時一到,立刻查房、開刀、演講。一個小時的演講要回答數百個問題,那次的經驗真是忘不了。

在中國推動自然分娩,一要政府配合、二要訓練醫生、三要修改法律規章。政策非常重要,例如中國從2006年起,取消結婚須婚前檢查的規定,結果梅毒率一下子飆高七、八倍。所以無論推動任何事,都要從政策著手,這是從上而下。其次要從下而上,我現在從北京開始,向周圍逐步開展,今年夏天要到廣東,秋天到佳木斯。

中國去年有1600萬新生兒,其中900萬是動手術生的。這種作法的影響是:產婦死亡率、術後近期與遠期併發症都會成倍增加,也會造成嬰兒的長短期影響,更不要說浪費醫療成本與占用社會資源了。

中國有3051間婦幼醫院,我希望能將自然分娩的觀念帶給這些醫療機構。

問:您的呼籲為何能受到中國政府的重視?

答:我不是以改革者自居,只是將世界各國的做法提供中國參考。而且我不求名、不求利、也不求官。每一次到中國,我是放下舊金山的收入,義務講學、示範、動手術,不收薪酬,只有旅費津貼。推薦醫療器材,我也不拿任何佣金回扣。當你一無所求,純粹幫忙時,講話自然就有人聽。

看新生命很快樂

問:談談您如何走上婦產科專業?

答:我是苗栗頭屋人。小時候台灣經濟還沒有起飛,我們住的房子沒有電,晚上整個社區唯一的燈,就是馬路上的那盞路燈。天黑後,我都是到路燈下唸書。到現在老家附近鄰居還記得我,「就是在路燈下唸書的那個後生,現在在美國做醫生。」

我是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的,到美國先在餐館打工,也開過餐館。後來進入路易斯安那大學醫學院,下了12年的工夫。會選擇婦產科,是因為看到新生命很快樂。我也覺得產婦生小孩很不容易,醫療資源不足的地方,經常生小孩生到命就沒了,覺得應該降低這個數字。我一年接生300多個新生兒,30多年來,從我手裡接生的小孩已經上萬。

問:幫助這麼多新生命來到世間,您自己的人生哲學是什麼?

答:我一輩子從一無所有到走出來,有形的、無形的,都是別人幫忙。我希望在剩下的生命中,幫助越多人越好,做多少算多少。做這些事很開心,所以我不太生病。看病的時候,我把自己放在跟病人同樣的地位,能幫忙就幫忙,幫助人就是我的信仰。

范淵達小檔案
●64歲。原籍台灣苗栗。1969年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,1978年入路易斯安那醫學院就讀。
●1989年起擔任加州太平洋醫院、聖法蘭西斯醫院、東華醫院主治醫師。
●2000年擔任北京海淀婦幼保健院特聘名譽教授。
●2009年擔任陜西寶雞市婦幼保健院客座教授。

March 23, 2010

健保制度 非改不可

范淵達∕舊金山March 11, 2010 12:00 AM

拜讀黃美惠專文「全民健保,全民擔憂」,我也有同感。

回顧美國健保系統雖有百年歷史,但由於長年不正常地發展,目前已形成了一個行政怪獸。健保問題已存在多年,大家也許記得柯林頓總統上台即請夫人喜萊莉推動健保改革,但是雷聲大雨點小,幾個月下來就無疾而終。

接任的布希總統也是年年談健保,但是總是無聲無息。新任歐巴馬總統更盡其所能大力推動健保改革,但是一年下來,仍然停擺在兩黨爭論之中。這種進展怎麼不讓人擔心呢。

美國政府對醫療的重視絕不亞於任何先進國家,醫療開支之大也是世界之最,目前已超過GDP16%,而且年年增加。雖然花費高,但是仍然有13%的人口、也就是將近4000萬人沒有健保。這種情況對一個號稱世界最先進的美國,是個非常可怕的社會問題。

反觀其他先進國家醫療開支所占GDP比美國少很多,例如台灣6%,日本及英國7%─8%,德國及加拿大9%─10%,然而這些國家卻能做到幾乎人人有健保。

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很多,我認為最主要原因是每一個國家對健保的觀念有所不同。上述國家都把健保當作公益事業,然而美國一直是公益與私營並存,而且兩者間一直處於矛盾狀態,兩黨勢力也夾在矛盾中,千萬百姓也就成了矛盾的犧牲品。

美國目前公益性的健保有兩大項,其中Medicare(占14%)主要是提供給老人及障殘人士的健保,另外Medical(占13%)是專門提供低收入者的健保。常久以來,民主黨人士比較支持公益性健保,但這幾年來由於政府財政短缺,造成受保者的條件限制愈來愈多,能享有這些福利的人愈來愈少。

另一方面,在美國營利性的健保大約占全人口60%,它們長期支持共和黨。很多營利性的健保公司常見利忘義,作出一些不合人性的經營方式,例如遇到有重病或宿疾者,保險公司會高漲保費或根本不讓這些人投保。

這種專挑好病人的健保制度令人不滿,但又沒有有效的法律來制裁。有一些營利健保公司為了維持固定利潤年年漲保費,很多中間收入的人因而付不出保費。

美國社會就在公益健保缺少投保人,及很多人負擔不起私營健保的雙重壓力下,沒有建保的人因此愈來愈多。

美國健保制度已走到非改不可的地步,而改革所牽涉的層面並非三言兩語能定論。不論如何,如果公益與私營健保雙方不讓步,即使歐巴馬總統有三頭六臂,長年留下來的健保問題仍然難以解決。

我誠懇地期望兩黨諸公能為全民福祉,放下彼此的堅持往中間路線走,以達成健改共識,因為全民健康才是國家之福。

(編按:本文作者所指文章,原刊於2月24日之B6金山論壇版,標題為:「全民健保?全民擔憂!」該文作者為本報南灣採訪主任黃美惠。)